33、第三十三章-《山河不夜天[穿越]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唐慎少有这种错愕的模样,双眼瞪得滚圆。王溱来了兴致,他用白扇轻轻挑起唐慎的下巴,声音轻柔,微笑道:“小师弟,你能获得前三么?”

    十日后,六月初一,国子监的馆课考试开始了。

    数百位学子端坐于讲堂中,打开这次的馆课考题,神情举止比过往每一次的馆课更为严肃郑重。唐慎坐在正意堂的中间座位上,他翻开八股制艺的题目,这题目上写的是“天之高也”。

    《孟子·离娄》:“天之高也,星辰之远也,苟求其故,千岁之日至,可坐而致也!”意思是虽然天高地阔,星辰浩瀚无边,但是只要能推算出其中的规律,哪怕是千年之后的节日也能按照规律推算出来。

    唐慎愁眉紧锁。

    这道题看似简单,说的就是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,只要找到规律,按照事物的规则去做事,就一定会成功。这是《孟子》中常见的讲究哲理的一句话。以“天之高也”为题目,可以从“事物万象复杂”上切题,也可以追根究底,从本质的“万物规律”上入题。前者会更加保险,后者题目太大,很容易写偏甚至写错。

    然而……他这次一定要获得前三名!

    唐慎心一横,提笔写下:“欲求造化之大,必尽伦理之妙。凡八卦尽为极,凡万物必生一……”

    花了整整一个时辰的功夫写完一篇制艺,唐慎检查没有错字后,工工整整地誊抄到了考卷上。然后他翻开试帖诗的题目。

    国子监每月的馆课只考校两道题,一道制艺题,一道试帖诗题。

    这次的试帖诗题目是“星斗分明”。这句话原句是“星斗分明在身畔”,是前朝一位诗人写的登山观星诗。

    登山,观星……

    唐慎凝眉思索,足足小半个时辰后,他在草稿纸上写下第一句诗:“风起连山絮,影入星月痕。”

    这句诗其实是个倒装句,讲的是连绵的山脉起了风,吹起山上的树叶。星辰与月亮的影子没入山的倒影中,不见了痕迹。然而刚写完,唐慎静静地看着这句诗,默默不语。

    国子监共有五百六十一个学生,其中超过四十岁的有两人,超过三十岁的有七十六人。这些人经历多年科考,八股制艺每个人都写得极妙。国子监中有两个出了名的人物,一个叫刘放,今年三十二岁,他的八股制艺曾经被林祭酒评为同窗之最;还有一个就是唐慎的好友梅胜泽,他的试帖诗写得登峰造极,才华横溢。

    这两人几乎板上钉钉地能拿下馆课的前三名,如此就只剩下一个名额。

    国子监是整个大宋人才汇聚的地方,王溱既然透露给他,前三名会拿到好处,那就一定是天大的好处。因为这是连王溱都看得上眼、特意给唐慎开后门提醒的好处。

    唐慎沉默地看着自己写的这两句诗,长叹一声,心道:“青莲诗仙,多有得罪,对不住了。”

    接着,他在纸上挥毫洒墨,流畅地写下一首诗。

    馆课结束,讲习们将学生的试卷收了上来。

    国子监的馆课不是科考,没有糊名一说。这次的馆课连林祭酒都非常看重,他亲自来到评卷的讲堂,道:“将刘放和梅胜泽的考卷找出来,我且看看。”

    讲习很快找出两人的卷子。

    林祭酒先看的是刘放的考卷,他越看双眼越亮,道:“好!即造化之难知,而有易知之术,以见不必凿也。制艺写得妙极,只是这首试帖诗写得虽说公正,却只有匠心,未见灵气。”说完,他又拿起梅胜泽的卷子。

    林祭酒:“以森罗万象之繁复破题,取了巧,不见新意,但是文章结构严谨,理据充分,也是佳作。这首诗写得妙啊!好一句‘星涌山月明’!如此看来,本次馆课的前三名中,刘放必为第一,梅胜泽为第二。”

    林祭酒正声道:“诸位同僚,实不相瞒,本次馆课的前三名在天子临雍后,圣上要亲自考校他们的学问。”

    堂屋中一片哗然。

    林祭酒:“此事我也是今日下午才从季公公那儿知晓的。所以诸位,这次馆课阅卷务必严谨细致,不可出一丝纰漏。否则……”冷哼一声,林祭酒冷冷道:“否则,定有重罚!轻则罚禄少薪,重则革官不保!”

    刚说完,只听一道惊异的声音从阅卷的讲习中央传了出来。

    林祭酒看向那人:“何事喧哗?”
    第(2/3)页